usdt支付对接(www.trc20.vip):马丁·沃尔夫:“新干涉主义”可能威胁全球贸易
,usdt支付对接(www.trc20.vip)是使用TRC-20协议的usdt支付对接平台,Usdt收款平台、Usdt自动充提平台。免费提供入金通道、Usdt钱包支付接口、Usdt自动充值接口、Usdt寄售回收。菜宝Usdt钱包一键生成Usdt钱包、一键调用API接口、一键出售Usdt。
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14日刊登题为《新干涉主义可能威胁全球贸易》的文章,作者是马丁·沃尔夫。文章摘编如下:
我们现在都是干涉主义者。在不久前还是自由市场思想之堡垒的美国,对中国的恐惧、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对再工业化的渴望以及对绿色转型的希望正结合起来重塑贸易和产业政策。欧盟在技术方面也对中国存在顾虑,但欧盟也同样对美国决策中的“美国优先”特点感到担忧。
一个重大问题是,向经济民族主义和干涉主义的转变将对世界经济造成什么影响。从目前状况来看,深度解体似乎不大可能,但不幸的是,这是可以想象的。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一篇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其代价将十分高昂。此外,解体程度越深,此种代价将越高昂。其中,技术脱钩的代价将是最高昂的,尤其是对新兴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而言。此外,还有不可避免的地缘政治代价。正如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前负责人詹姆斯·巴克斯所说,在当今世界,控制这些成本构成了巨大挑战。
那么,新干涉主义究竟能取得多大成效?作为最积极和最强大的践行者,美国政府会从它现在致力于实施的政策中获得它想要的结果吗?我们有充分理由对此存疑。成功干涉是困难的。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文/袁亮)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妮基·黑利当地时间2月14日宣布竞选美国总统,由此成为第一位正式挑战她的“前老板”——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角逐共和党提名的总统参选人。
黑利1972年1月生于南卡罗来纳州班伯格市,父母是印度裔移民。黑利获得克莱姆森大学会计学士学位后,曾在多家企业就职,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004年,黑利当选南卡罗来纳州众议员,此后两度连任。2010年,黑利成为南卡罗来纳州第一位女性州长,并在2014年连任。
2016年11月,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的特朗普宣布,将任命黑利担任常驻联合国代表。此后,她轻松通过参议院批准程序,2017年1月25日高调宣誓就任,但于2018年年底离职。
2022年11月15日,特朗普宣布将再次争夺白宫之位,并启动2024年总统竞选活动,成为共和党内首位正式宣布参选总统的人。
黑利曾在2021年说过,如果特朗普参选,她就不会参与角逐,但是最近她对媒体说,“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她提到美国的高通胀以及美军从阿富汗的撤军。黑利认为,美国有必要进行“世代更迭”,这被认为是对民主党总统拜登和特朗普的年龄毫不掩饰的批评。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日本经济新闻》2月14日刊发题为《俄乌冲突一周年 国际社会应极力防止全球经济分裂》的文章,作者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河合正弘。全文摘编如下:
2022年2月,俄罗斯发起对乌克兰的进攻,美欧日随即对俄实施经济制裁,全球经济由此遭受巨大冲击。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开战前的2022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给出的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测值为4.4%,到了4月下调至3.6%,2023年1月的数字为3.4%。与开战前相比整整下降了1个百分点。我们不能说增长率放缓的全部原因都来自俄乌冲突,但2022年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还是比之前的一年下降了1万亿美元,相当于沙特或荷兰的经济总量。
IMF预计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只有2.9%,比2022年进一步放缓。一方面应对通胀的举措和乌克兰战争遏制了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得以重启,印度还将继续增长,中印两国几乎贡献了一半的全球经济增长。但是下行风险依然存在,比如通胀居高不下导致更严格的金融紧缩;乌克兰战争升级、全球经济分裂。
由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试图切断俄罗斯与西方经济的联系,全球经济的分裂事实上正在发生。而美中之间的大国竞争还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加速分裂。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澳大利亚人报》网站2月13日刊发题为《俄乌战争的四种结束方式》的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研究名誉教授保罗·迪布。全文摘编如下:
在俄乌战争爆发一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包括笔者在内的所谓专家对于这场战争是否会结束以及如何结束众说纷纭。
最近几例新闻标题就反映了各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普京的战争和解体的危险》《普京在乌克兰的末日终局》《俄罗斯的危险衰落:克里姆林宫不会不战而降》《设想不可能之事:如果普京使用核武器会怎样?》《普京不是在用核威胁虚张声势》《准备应对俄罗斯的崩溃吧》《谈判争取和平胜过乌克兰的无尽杀戮》《没有人会在乌克兰的漫长战争中获胜》。
这些标题说明了为什么西方对这场战争的方向没有达成共识。当然,问题在于没有一场现代战争可以为我们提供判断基础。自70多年前的朝鲜战争以来,世界上还没有发生过如此大规模的常规战争。
现在,俄罗斯的实力遭到大幅削弱,但在这场领土之争中绝不言败。至少到目前为止,西方民主国家出人意料地一致支持乌克兰。核心问题是,如果这场战争久拖不决甚至升级,西方是否会继续提供高精度武器,帮助乌克兰深入俄罗斯领土?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网站2月13日刊发题为《地震对土耳其的影响:内政方面和外部因素》的文章,作者是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专家基里尔·谢苗诺夫。全文摘编如下: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表示,这次地震是该国自1939年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对埃尔多安政府来说,已经发生的灾难同时带来了机遇和风险。土耳其现政府有机会展示自己作为高效机构的形态,它能成功克服危机,在最短时间内应对自然灾害的后果。值得一提的是,与恐怖袭击等其他挑战相比,自然灾害对现政府来说是威胁较小的一种挑战。
尽管有一些来自公民的批评意见,但目前由总统亲自负责的救援工作没有引起专家的重大不满,今后还可以用来展示领导力。正如欧亚集团咨询公司所说:“埃尔多安对危机作出了迅速而连贯的反应。这或将在5月14日选举前巩固其作为强有力领导人的形象,前提是政府保持住最初的冲劲。”
土耳其的自然灾害可能影响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的前景——这样的乐观预期出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舆论中。至少瑞典专家和记者预测,安卡拉必须克服自然灾害的后果,“这将导致土耳其总统对瑞典发难的强度和频率降低”。尽管斯德哥尔摩明白,总的来说,未必能期待土耳其领导人在瑞典加入北约的问题上改变立场。不过,瑞典申请入约将不在土耳其的议程中发挥“转移注意力”的突出作用,重点将“从臆造出来的问题转向现实问题”。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彭博新闻社网站2月14日刊登题为《西方不应失去这么多人心》的文章,作者是潘卡杰·米什拉。文章摘编如下:
过去两周里,美国做空机构的一份报告导致印度阿达尼集团股价暴跌。然后,一名拥有2300万粉丝的前板球运动员发帖说:“印度的进步不是白人可以容忍的。”阿达尼集团发言人则援引了1919年英国军队屠杀近400名手无寸铁平民的丑闻。
面对西方的批评,印度精英并非唯一高举过去反殖民主义大旗的人。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乌冲突期间反复谴责西方在全球实施殖民掠夺的历史,把俄罗斯塑造成针对“种族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西方的全球反殖联盟的代表。
这一点毋庸置疑:自20世纪中叶非白人民族争取民族自决以来,针对西方列强的道德谴责还从未像今天这般普遍。而且这种道德谴责确实在又一次塑造大众观念,使全球地缘政治关系陷入紧张。
西方政界和媒体只是刚刚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及其严重性:比如,为什么以白人为主体的欧洲和北美国家在加速开展对俄军事经济行动的同时,显得越来越孤立?在最近一项民调中,多数印度人把俄乌冲突归咎于北约或者美国,而不是俄罗斯。作为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之一,巴西总统卢拉认为“有责任的不仅仅是普京,美国与欧盟同样有罪”。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俄罗斯伊兹博尔斯克俱乐部网站2月13日刊发题为《中国提出人类发展新模式》的文章,作者是俄中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专家理事会主席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全文摘编如下:
中国发起了反攻,其经济在经历了三年新冠疫情后再度活跃,中国正开始全速前进。日前,在一次重要讲话中,中国领导人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中国还强调,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花了几个世纪才走完的历程。在两种发展模式竞争的现阶段,“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
谈到经济效率,令人惊叹的不仅仅是这些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让数亿人摆脱贫困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在经历了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后,不同国家经济复苏速度的差异引人注目。制约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刹车片”被丢掉,中国经济有望取得佳绩。
经济学家们正争相作出乐观预测。起初对中国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的预测在4%上下波动,然而春节期间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再次提升了人们的预期。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2月13日刊发题为《对抗日趋诡异,究竟走向何方?》的文章,作者是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教授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全文摘编如下:
这是一个有趣的时代。当人人都在谈论华盛顿与北京之间政治紧张关系再次升级之际,美国统计数据显示,两国贸易额再创新纪录。2022年,美中贸易总额超过6900亿美元。是时候习惯悖论了。为了描述当代进程,人们常常会用到“混合”一词。如此说来,正常经济逻辑与地缘政治竞争的矛盾动机兼而有之,又有何不可呢?
然而,问题是,这种共存能持续多久?
美中关系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最有趣的现象之一。去年是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及其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政策大转弯50周年,当时美国承认了共产党中国。
如果说中美关系正常化决定了冷战将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那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但是它无疑令苏联的处境更加困难。然而,当时的地缘政治利益趋同与经济互动并不一致:华盛顿与北京身处不同的世界。直到之后,中国奇迹才发生——当时世界第二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市场转型。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2月9日刊发题为《中立和不结盟是东盟前进的方向》的文章,作者是泰国前外交部长甲西·披龙耶。全文摘编如下: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缘政治大动荡的时代,在30年来显而易见的美国霸权之后,超级大国竞争卷土重来。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回避这一现实,因为超级大国的竞争能够渗透到几乎一切事情中。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在这个新的世界中自我定位。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一个东南亚所有决策者正在——或者至少应该——扪心自问的问题: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到底站在哪边?我对这个关键问题的回答非常明确:哪边都不站。东盟要想保持团结并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相关作用,就应该坚定地走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
我们需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殖民时代,我们这个地区被卷入世界政治——这严重违背了我们的意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对东南亚的统治瓦解了,该地区变成又一场全球对抗中关键的、血腥的战场,这次是日本帝国与同盟国之间的对抗。然后是冷战。它在东南亚的大片地区演变为一场公开的毁灭性冲突。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2月9日发表该台高级政治分析师马尔万·比沙拉的文章,题为《美国外交政策沦为事后想法》。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总统拜登7日晚上发表的国情咨文非常乐观,重内政,轻外交,略过了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的压力,完全跳过了世界其他地区。
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将美国全球角色降低至事后想法,这是一位认为自己是外交政策权威的总统,是一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政治资本在乌克兰对抗俄罗斯并在亚洲遏制中国的总司令,因此,这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拜登选择忽视美国直接参与的无数热点?
根据一种理论,美国人对世界其他地区并不十分感兴趣,在经济困难和文化战争时期,外交政策是一种负担不起的奢侈品。
拜登明白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他在上任之初就誓言要结束“永远的战争”,并承诺实施“为中产阶级服务的外交政策”。
但事实证明,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民粹主义共和党人对高通胀、高生活成本和高国债发出警告的情况下,华盛顿向乌克兰提供了数十亿美元,以打一场可能持续数年的战争。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2月6日刊发题为《美国政治阶层对TikTok的攻击比TikTok本身危险得多》的文章,作者是该刊专栏作家约翰·塔姆尼。全文摘编如下:
“中国有私营企业这种东西吗?我不确定。”这是共和党众议员迈克·加拉格的话,他领导着一个新的众议院委员会。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该委员会“负责提醒美国人警惕中国崛起的危险”。
在我看来,加拉格说得太过分反而不可信了。事实上,作为一个保守派和共和党人,加拉格必须明白,中国对美国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市场,根据这一点来看,中国充满了私营企业。这个专栏的读者现在已经熟悉了这些统计数据,但值得再重复提一下的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苹果在中国销售的iPhone占到其总销量的五分之一,特斯拉在中国销售的汽车占到其总销量的40%,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超过了在北美的销量,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超过4000家,而且中国目前是麦当劳、耐克等众多美国蓝筹股公司的第二大市场。
然而,加拉格怀疑中国没有私营企业?更现实的情况是,他知道。如果政府控制了中国所有的企业,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最优秀、最有价值的美国公司根本不会像现在这样把资源投入到中国市场。
参考消息网2月14日报道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2月10日刊发题为《美国的印度洋-太平洋政策将安全置于经济之上》的文章,作者是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前顾问克劳德·巴菲尔德。全文摘编如下:
在乔·拜登总统任内,美国加强了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的建设和扩张。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最近的白宫之行就是该战略的重大回报。
在此访之前,日本于去年底宣布了新的安全战略,包括计划将国防开支增加一倍。过去两年来,拜登政府竭力加强“四方安全对话”(QUAD),推进澳英美联盟协议对话,以此来抗衡中国。
拜登对该地区的安全政策推进了美国的利益,但为什么美国的地缘经济政策却落后了呢?
在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希拉里·克林顿和唐纳德·特朗普都反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美国此后退出了该协定。在那之后,两党政客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一个区域性的太平洋贸易协定在政治上是不可能的。然而,2016年后,美国舆论越来越倾向于国际贸易和贸易协定。
拜登政府上台后,民主党利益集团在贸易政策方面存在严重分歧。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对更加开放的市场和全球化持怀疑态度。她通常会淡化战后全球贸易体系的好处,并认为美国的贸易协定导致了更严重的不平等、去工业化,并令制造业遭到破坏。
参考消息网2月14日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月9日刊发题为《美中贸易在关系更为紧张之际仍在增长》的文章,作者是林由佳和安东尼·德巴罗斯。全文摘编如下:
尽管美中两国在国家安全领域的紧张关系加剧,但两国贸易仍取得了增长。
美国商务部本周早些时候表示,202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总额达5368亿美元的商品,同比增长6.3%,接近2018年创下的5385亿美元的纪录。去年,美国对华出口额增长了1.6%,达到1538亿美元,从而使两国的贸易总额达到创纪录的6906亿美元。
这些贸易数据恰好是在美中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时发布的。这反映了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贸易的强劲增长,也反映了中美贸易顶住了拜登总统及前总统特朗普为限制美中贸易而采取的种种措施。
拜登政府保留了针对数千亿美元中国商品所加征的关税,这些关税最初是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开征的。除此之外,拜登政府还迅速针对中国科技产业实施出口管制。
美国前助理贸易代表、现供职于华盛顿智库进步政策研究所的埃德·格雷瑟说:“一个非常庞大、一体化的贸易和投资关系是相当牢固和持久的,往往能够经受住政治上的起起伏伏。到目前为止,情况差不多就是如此。”
网友评论